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书推荐

陈忠实《白鹿原》

浏览:

   长篇小说《白鹿原》1993年首度出版,20年间重印和再版数十次,累计销售近140万册,跻身“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”“改革开放30年30本书”等评比序列,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。“《白鹿原》现象”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景观,作者陈忠实也因此成为当今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。

    在《白鹿原》的扉页上,陈忠实引用了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:“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说,陈忠实写出了白鹿原这块土地沧桑50年的“秘史”。一轴画卷,上下五十年。笔酣墨饱,元气淋漓。

    《白鹿原》的写作表明,长篇小说是富于难度的写作。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对作家生活经验、生命体验、艺术精神、写作技术和身体耐力的全面考验。陈忠实说过:“作家要有真正的体验才能创作;没有体验,写不好东西。长篇小说得慢慢来。对长篇小说写作,我心里一直有种畏惧感,不敢轻易动手。”1973年,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何启治到西安找到陈忠实,向他发出长篇小说约稿,直到1992年,陈忠实才写出《白鹿原》。他是在44岁时开始准备撰写这部作品,至50岁时才终于把《白鹿原》展现给了读者。

    当前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,在一些作家眼里,长篇小说写作是一种没有痛苦和艰难的写作。作家的心越来越急,出手越来越快,写得越来越随意粗糙,一两个月就能写出一部四五十万字的长篇,这样作品的质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。《白鹿原》的写作则有些不同。陈忠实躲开城市繁华和喧嚣,蛰居乡下的老屋,苦心孤诣,静心创作。为了创作这部作品,他用了两年时间准备,查阅县志、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,搞社会调查,阅读心理学、美学新著,读《百年孤独》等名作,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,研究长篇结构的营造与人物形象的塑造。再用了4年时间写作,完成初稿,此后又精心修改、定稿。“春来寒去复重重,惯下笔时,桃正红。独自掩卷默无声,却想笑,鼻涩泪不通。单是图名利?怎堪这四载,煎熬情!注目南原觅白鹿,绿无涯,似闻呦呦鸣。”陈忠实填的这首《小重山》,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 强烈的真实感,是《白鹿原》获得成功的又一个原因。这部作品忠实于生活和历史,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,历史的真实、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,这三者构成了《白鹿原》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,使之一步步逼近被遮蔽了的历史生活的真相。陈忠实说:“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,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,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。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,他就不信任你了,开始排斥你的作品。这是要害。”陈忠实写出他心目中历史的真实和人物的心灵真实,写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生活的原生态。《白鹿原》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,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,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,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。

    一部小说如果失去了真实感,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。事实上,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小说强烈的真实感。无论小说形式怎么花样翻新,观念上怎么层出不穷,但都要给读者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感与生命力。也就是要让读者相信这样的人物,这样的故事,引起大众读者的普遍兴趣并吸引他们的阅读。读者对当代小说的不满和失望,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作品缺乏强烈的真实感,虚假、造作和夸张导致读者的陌生感与距离感,同时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耐心。

    小说故事化,故事情节化,情节细节化,细节人物化,人物性格化,满足了读者的欣赏需求和阅读期待,这是《白鹿原》的又一启示。《白鹿原》显示了这一创作原则的生命力:雅俗共赏、曲高和众。这是一本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大众读物,经典与流行、艺术性和可读性在这部作品上实现了统一。《白鹿原》中,一个家庭两代子孙,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,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;巧取风水地,恶施美人计,孝子为匪,亲翁杀媳,兄弟相煎,情人反目……大革命,日寇入侵,饥荒、瘟疫、三年内战,白鹿原翻云覆雨,王旗变幻,家仇国恨交错缠结,冤冤相报。一幕幕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的故事,令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快感,欲罢不能。

    传统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资源,却被当下一些作家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放弃了。对小说故事化的逃避、漠视乃至拒绝,是导致小说缺乏感染力的重要因素。探索性、先锋性小说在各种标语、口号、宣言制造的喧嚣中,在“技术至上”这面所谓“艺术创新”的旗帜下,反故事、反情节和反人物,小说传统体系模式土崩瓦解,一头扎进一场场语言的狂欢和叙事的泥潭中难以自拔。先锋小说淡化情节、淡化人物,其探索价值不可否认,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这种小说忽略了读者的欣赏习惯,面临高处不胜寒的尴尬。路越走越窄,尽管学者专家喝彩鼓掌,读者群却越来越萎缩。小说成了城堡中的神祗,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。面对繁难的、重重的阅读障碍,大众失去了兴趣和耐心,只好敬而远之。小说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,并能够有足够的兴趣阅读下去,首先就是要好看。当然这种好看是有艺术价值和有意义的好看,不是用低俗的故事去招徕读者。小说要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,更要用艺术品位去感染读者,尽可能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。

    时光荏苒,《白鹿原》魅力依旧。这部作品标志着当代长篇小说在民族性与现代性、个体精神与时代审美的追求中所取得的突破和超越。它以其鲜明的民族化、大众化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,而获得了恒远的艺术价值。(作者单位:宝鸡文理学院文学研究所)

    名贤网服务热线:152-9185-0445
    名贤网 陕ICP备18002574号-1